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索引号:530423-003721-20170221-0004      发布时间:2017-02-21 15:21:59
[ 打印 ]

序 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省级实施规划的通知》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融入、三个定位、四个全面、五个着力引领各项工作,抓住中央、省、市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机遇,把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打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结合通海县实际,为消除我县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特编制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

20162020年)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条件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2°30'60″―102°52'53″,北纬23°55'11″―24°14'49″之间,东西长37.97千米,南北宽36.32千米,全县国土面积721平方千米。东接华宁县,南连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西与红塔区、峨山县交界,北邻江川县。县城所在地秀山街道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距省会昆明125千米,至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千米。通海属坝区县,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中山面积占77.07%,平坝面积占21.63%,河谷面积占1.3%。海拔13502441米,年平均气温16.4℃,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3个乡,44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330个村民小组,223个社区居民小组,361个自然村。全县耕地面积11684.7公顷;林地面积38200公顷;水域面积3730公顷。2014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162285835人(其中农业人口50566164230人,占总人口的57.5%;非农业人口46596121605人,占总人口的42.5%;)。全县有少数

民族乡镇4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0个,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民小组98个,少数民族31种。少数民族人口46931人,占总人口的16.4%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4年,全县实现现价生产总值(GDP7954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1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96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353万元。人均GDP达到25684元。工农业总产值206425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5284万元,工业总产值181897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017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76元。

(三)贫困现状以及特殊困难

2014年通海县扶贫办开展了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省、市扶贫办分配给通海县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规模控制数5190人(识别标准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7375000元贫困人口、贫困自然村、贫困危房户、易地搬迁扶贫户进行了识别建档。全县识别建档农村扶贫对象20417154人,其中: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含2736元)扶贫对象14725190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75000元扶贫对象5691964人。贫困行政村3个(河西镇清水河、杨广镇落凤、里山乡大黑冲),贫困自然村42个(不含贫困行政村中的自然村),贫困危房户208户,易地搬迁扶贫户166户。

2014年全县总人口285835人,其中农村人口164230人,农村贫困人口7154人,贫困率4.36%

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受地域环境影响,地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条件差,耕地面积少,发展空间小。

二是家庭成员有残疾,缺乏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或家庭成员身患疾病,因病致贫。

三是年龄偏大,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四是虽有劳动能力,但无劳动技能或发展资金,增收无门或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家庭收入减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及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主线,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出列。到2020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路径,以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一批”为重点,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动员全县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统领原则。编制和实施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是集聚各种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最基本、最有效、最科学的抓手和平台。树立超前意识,主动而为,切实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和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规划统领这个重要平台,集聚各种资源、汇集各方力量,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两个战略重点,要把“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与专项扶贫紧紧瞄准贫困户、贫困村有机结合起来,把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贯穿于规划编制和实施全过程,使贫困地区资源配置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更加符合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

三是坚持承前启后原则。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必须与“十二五”规划提出且在“十三五”仍然坚持执行的重大战略事项及政策措施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国家规划要求与省情州情县情的关系,准确把握解决现实问题与2020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做好跨“十二五”建设项目和涉及两个规划期建设任务续建的承接推进工作。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原则。针对扶贫规划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和贫困地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的实际,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科学有序原则。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规划,涉及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遵循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前瞻性、宏观性、指导性、严肃性和统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主要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12355扶贫开发思路,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类工程”;到2020年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深度贫困人群温饱稳定解决,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收入绝对数达到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地区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战略地位

(一)区域定位

通海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区域定位是: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围绕通海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节点,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山水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独特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活县、开放兴县、文化和县发展战略,努力把通海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现代宜居山城湖生态文化名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玉红旅游圈重要目的地,建设成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物流基地、面向国际的五金机电制造基地。

(二)空间布局

按照通海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通海县城镇布局、杞麓湖生态保护以及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调整需要,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培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区,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全县将形成一轴、一心、一屏、两区、四片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轴是依托秀山路,连接里山工业园区、曲陀关休闲旅游片区,形成一条纵贯东西的发展主轴。发展轴线以干道公路为支撑,以县城为中心,将纳古、河西、杨广、里山等乡镇连接起来,形成通海经济发展的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商贸物流、食品加工、五金机电制造、彩印包装、文化休闲旅游、旅游商品等产业。

――“一心为县城核心功能区,也是通海各种要素流动的源头和城乡发展的核心。依托古城的保护开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现代服务、农特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产业。

――“一屏包括通海坝区周边环绕山体和里山、高大等山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最终建成依山面湖的景观和绿色生态屏障。

――“两区分别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区、杞麓湖生态保护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区布局为:湖盆区以蔬菜、烤烟、花卉为主,适度发展水产养殖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发展方向,建立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出口玫瑰花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山区大力发展山地烤烟、山地蔬菜、林果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规范和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畜禽养殖;河谷区依托当地自然优势,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水果生产和早熟蔬菜,建立冬春早菜生产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杞麓湖生态保护区包括湖区、湿地及周边敏感区域,打造通海县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大力实施杞麓湖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快国家级杞麓湖湿地公园建设,推动沿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四片指里山片区、九龙片区、杨广片区、河西曲陀关及兴蒙片区,分别布局为:

里山片区:按照产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发展的优化布局原则,通海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将向里山工业园区集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及生物制药等产业,将里山片区作为通海五金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区。里山片区设六个组团:五金机电主产业组团、五金机电科技组团、食品加工产业组团、彩印包装产业组团、建材产业组团、中小企业组团,其中五金机电、食品加工、彩印包装、中小企业创业将作为该片区重点发展产业平台。

九龙片区:重点布局商贸物流业。以火车站为中心,调整物流发展布局,建设仓储物流中心,打造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为特色的集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物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以及商贸、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物流港)。

杨广片区:重点布局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发展面条、面粉生产为主的食品加工区,开发民间工艺,发展铜制品产业。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杨广特有的色素生物产业。

河西曲陀关、兴蒙片区:主要发展蒙古族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为主。依托河西遗址、河西文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结合蒙古族特色传统习俗与文化传统,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一个充分展示通海民族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片区。大力打造曲陀关古镇,通过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描绘一个大气磅礴、繁荣昌盛的古镇景象,使旅游度假与休闲体验相互交融。

(三)工作重点

    围绕玉溪市“2016年强打基础、2017年消除贫困、2018年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目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安居工程等专项扶贫项目,瞄准建档立卡的3个贫困行政村、42个贫困自然村,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使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贫困自然村全覆盖,贫困人口100%直接受益。

四、建设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

建设内通外畅的路网。强化通海在滇中城市经济圈、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节点和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和配合省市综合交通网络项目建设,打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断头路瓶颈路,形成以高速公路、省道干线公路、铁路为主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过境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末,新增高速公路50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88公里。

――加快推进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通海全境内通外畅。一是加快江通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昆玉红高速通道走廊,解决县城交通瓶颈,为加快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奠定交通基础;二是积极推进弥勒-华宁-通海(滇中外环国高网)高速公路和峨山-高大二级公路项目建设,重点谋划优化江通公路、玉通公路与其连通的交通枢纽节点设置。

――围绕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启动玉蒙铁路通海火车站进出站道路改扩建项目建设,完善铁路与公路链接网络,完善以铁路营运配套服务相适应,构建铁路营运完善的交通体系。

――加快玉通公路、江通公路修复和杞麓湖环湖生态公路建设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进行大、中修工程养护治理,提高路面等级,进行全路面沥青罩面养护治理。

――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实施54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改造工程,继续安排和推进通海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项目,形成城际间、城乡间便利的道路客运一体化,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通畅、高效的道路通行环境。

十三五期间,交通部门的项目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大路、大水、大电等项目原则上不进扶贫开发规划。故十三五期间交通项目不纳入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2.水利。

深入贯彻省兴水强滇战略部署,依据玉溪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要求,全面落实《通海县水源综合利用规划》,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全县河湖库水资源为依托,统筹考虑区域之间、流域内外、地上地下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安全用水,合理用水,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网支撑保障。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实施水源工程、干支渠防渗、田间配套沟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步伐。提高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为工农业发展、城镇农村用水、居民安全饮水提供保障。

――以骨干水利工程为龙头,以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为支撑,以不断提高耕地灌溉保证率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及饮水提质增效问题为目标,努力实施一批关系民生的水利工程。抓好高大木格水库、河西改水沟水库新建和河西琉璃河水库、河西天红水库扩建四座小(一)型水库工程,新建小(二)型水库九座,改扩建小(二)型水库七座,继续抓好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水源建设保障。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水利发展,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五破五立,努力形成保障工业发展、支撑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治理、解决民生问题的水利发展格局。

――围绕高效节水项目,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实现农村水利新突破。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实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加强灌区管理、推进水价水权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建设。

――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生态水利新突破。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加大重点山洪沟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县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的目标。引导山区群众在水土流失区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果林,提高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破解贫困山区制约瓶颈,使山区群众彻底摆脱贫困、提早实现小康。

――围绕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实现民生水利新突破。十三五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在全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基本解决的情况下,以提质增效为主,计划实施提质增效工程63件,受益人口9.6万人。下大力气整治杞麓湖入湖河道,力争逐年实施入湖河道倒塌段修复工程。加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做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推进曲江通海段治理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重点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实施一批影响大、范围广、群众切实受益的水利工程。

――加大依法治水力度。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修订防汛抗旱预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管理,认真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加大杞麓湖保护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严格执行《云南省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深化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涉水事务管理。

“十三五”期间,水利部门纳入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的项目是:2016年通海县西干大沟河道治理,倒塌修复及清淤8公里;2017年通海县引提水和调水工程,建泵站1座,配套管网17公里;2018年通海县大新河河道治理,河堤坝加高加固7公里;2019年通海县碧溪河治理,河堤坝加高加固3.5公里;2020年通海县杞麓湖湖堤治理,河堤加高加固4公里。

3.能源。

坚持依靠大电网,有序推进风能等新能源利用,努力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合理布局,优化电网规划设计方案。加快电网建设,推进中高压电网扩能改造,进一步优化供配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输送容量,建设覆盖城乡智能电网。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配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加大天然气推广利用力度。做好计划用电和电力需求管理服务,优化供用电方式,推广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和新投产企业用电。切实解决制约通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电力制约瓶颈,电力重点向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倾斜。落实好电价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

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大路、大水、大电等项目原则上不进扶贫开发规划。故十三五期间能源项目不纳入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4.信息。

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网络+云资源+公共平台一体化为特征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实施互联网+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在政务信息、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教育、企业等的结合,促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的创新,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

――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宽带乡村等工程建设,实施通海宽带行动计划,提升接入带宽,提高光纤入户覆盖率和光缆通达率,推动4G网络建设,形成光纤宽带、移动网络覆盖全县的优质基础信息网络,实现县城片区家庭和政企宽带用户光纤网络全覆盖。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积极支持电信技术发展,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加快高性能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安全可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信息汇集中心。加大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实现网络状况的不断改善,促进广电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每个村实行整村推进,完成从县城到乡镇光缆的增芯扩容实施工程;不断推进互联网信号覆盖工程,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行政村宽带比例达10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12Mbps50%的城市家庭用户达到100Mbps

――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交换目录体系,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以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人口数据共享为试点,整合推进人口、法人单位数据资源库建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以信息服务拉动信息消费,提升大数据产业活力。

――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互联网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网络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互联网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的应用。促进互联网和文化发展融合。

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大路、大水、大电等项目原则上不进扶贫开发规划。故十三五期间信息项目不纳入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1.饮水安全。

建设安全可靠的水网。加大水资源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建设以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湖盆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山区半山区五小水利工程为基础,引调水工程为补充的水源工程网。积极申报实施杞麓湖抢救性补水工程,配合做好滇中调水工程,制定配套措施,确保正常运行。以县城为主体,点线面相结合建设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技术攻关,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要求相适应的污水处理网。“十三五”期间,通海县人饮管道建设5件,架设水管,安装消毒净化设备,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0.9亿立方米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解决农村14.92万人管道饮水。

2.小型农田水利。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和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牢牢守住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五小水利工程、烟水工程,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十三五”期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没纳入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

 3.乡村道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乡级、村级公路已实现100%通硬化路。“十三五”期间,从国家和省级层面,省交通运输厅均无渠道争取对通自然村工程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自然村硬化工程不纳入规划内容。

4.农村危房改造。

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加大支农力度的机遇,整合各部门农村危房改造、"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十三五”期间,争取实施扶贫安居工程250户、农村防震安居及危房改造9500户。

5.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十三五”期间,通海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44个,搬迁规模256692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8户,占总搬迁户的24.8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54人,占总搬迁人口的24.43%

项目建设涉及高大乡、河西镇、四街镇、杨广镇、九龙街道办事处、里山乡6个乡镇(街道)、4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其中,2016年实施20个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1505户,53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3户,1304人;2017年实施24个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1061户,38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950人。

6.村庄建设。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载体,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制度,统筹推进省级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等建设,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民房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十三五”期间,实施1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即:2016年高大克呆村、九龙街道团田村,2017年兴蒙乡三组、里山乡芭蕉二组,2018年兴蒙乡五组、河西镇清水河村,2019年里山乡象平二组、高大乡路南村,2020年里山芭蕉四组,纳古镇。对现有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及民族文化活动场地修缮及硬化,村内道路绿化亮化。

7.综合扶贫。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创新金融扶贫,完善社会扶贫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扶贫攻坚格局。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位。积极实施自然村整村推进,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倍增扶贫资金投入,尽快实现2020年通海县7154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全力做好专项扶贫工作。

1.扎实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通过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池、管网、公厕、垃圾房等建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彻底清除“脏、乱、差”的现状。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建设,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十三五”期间,争取实施大黑冲、落凤、清水河3个行政村整村推进、42个自然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2.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等就地难以可持续解决温饱的地区,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和保障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的方式,着力改善搬迁贫困群众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认真落实宅基地、耕地、户籍等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十三五”期间,通海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44个,搬迁规模256692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8户,占总搬迁户的24.8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54人,占总搬迁人口的24.43%。项目建设涉及高大乡、河西镇、四街镇、杨广镇、九龙街道办事处、里山乡6个乡镇(街道)、4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

3.切实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加大支农力度的机遇,整合各部门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十三五”期间,争取实施扶贫易地搬迁搬迁规模25669228;争取实施安居工程250户。采取集中和分散结合,逐步形成统一的集中居住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4.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围绕通海特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创新规范化、特色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体制,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种养业、光伏等特色经济,帮助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致富门路,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公司+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或间接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对产业化扶贫项目难于覆盖且较为分散的贫困户,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确保每户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脱贫增收。

“十三五”期间,争取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600万元。即:2016年实施高大林下天麻专业合作社天麻种植项目,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2017年实施里山芭蕉村泡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泡核桃种植项目,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2018年实施里山乡大黑冲中药材示范基地项目,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2019年实施杨广镇五垴山臭参示范基地,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高大乡庆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2020年实施里山乡里山村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樱桃种植项目,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

5.加大新金融扶贫。充分发挥好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大金融扶贫投入,提高贫困群众贷款率,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十三五”期间,每年争取农村小额到户贷款规模2000万元,完成到户贷款规模1亿元、贴息500万元的目标。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到户贷款申贷满足率达70%以上,确保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有资金保障。

6.强化贫困群众素质培训。按照“扶贫重扶智”的思路,以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未入学的“两后生”为重点对象,以劳动市场需求和特色农业发展技能要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机制和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人的目标。

(三)基本公共服务工程

1.教育。

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教育经费重点是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倾斜,所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纳入规划内容,由国家层面直接安排。

2.卫生计生。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十三五”期间,县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纳入规划。

3.文化。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十三五”期间,国家和省没有文化设施建设专项投入,不纳入规划。

4.养老与社会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儿童福利分类保障制度和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农村养老院已趋余饱和,“十三五”期间,福利院、康复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项目不纳入规划。

5.就业培训。

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快就业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失地少地人员、化解过剩产能下岗人员、退役军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十三五”期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400人。

(四)特色产业发展

1.特色农林业。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巩固提升烟、菜、花、果、畜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天麻、核桃、竹子等林果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拓展农业生态、景观、旅游等多样性功能。加快发展山地畜牧业,建立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蔬菜种植4880亩、烤烟种植22.5万亩、核桃种植1000亩。

2.特色农副产品加工。

大力发展生态、节水、高效农业,积极打造庄园经济,培育一批名牌高原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生态烟叶、云菜、云花、禽蛋等农业品牌。大力发展酱咸菜、糕点、面条、方便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十三五”期间,实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5个,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技术。

3.乡村旅游业。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价值,以山城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改造提升秀山文庙风貌协调区,保护开发古城规划区,规划建设滨湖旅游区,积极打造现代宜居生态文化名县和山城湖生态休闲息憩体验区。积极推动以杞麓湖湿地公园、古城保护开发、秀山文庙提升等为重点的旅游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民族银饰、根雕盆栽、生活刀具、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丰富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积极鼓励发展养老、健身、健康、医疗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建设九龙火车站农产品物流园区为突破点,着力完善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跨界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商品加工等项目,主要以业主投入为主,无扶贫资金投入,不纳入规划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生态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果,严守土地红线、生态绿线、环保底线,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省市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区、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区和制度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十三五”期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件,即:琉璃河流域治理、者湾河小流域治理、长沙河小流域治理、窑冲河小流域治理、甸苴坝小流域治理。

2.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深入开展七彩云南?通海保护行动,着力实施森林通海、蓝天通海、碧水通海、园林通海、绿色通海等工程,最大限度增绿添绿,最严举措低碳发展,最硬措施维护生态,努力建成天蓝、水碧、地绿、土净、人幸福的美丽家园。加大杞麓湖保护治理力度,重点规划实施生态湿地、抢救性补水、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环境整治和污水收集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实现杞麓湖水质达到类标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继续加强工业污染源、饮用水源地、废弃菜叶处理等环境监管。切实抓好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公益林管护,落实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保护森林资源。加大低碳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和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环境治理项目不在全省3500个村落,无补助资金,不纳入规划。

 “五个一批”项目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三年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期盼。“十三五”期间,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实行分类扶持,实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确保2014底建档立卡内农村贫困人口11333822全覆盖,不留死角。一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缺少资金、产业匮乏的625人贫困人口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居住地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存发展条件、基础设施配套难的2254人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对生态脆弱或生态保护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保护补偿。四是发展教育及开展转移就业培训脱贫一批,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教育帮扶,免除贫困家庭子女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对缺技能的200人贫困人口开展就业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743人贫困人口,由社会保障兜底。

五、投资概算

(一)投资测算

1.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概算总投资2.21亿元,其中:水利引提水和调水工程1.8亿元,重点江河治理0.41亿元。

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

概算总投资8.7282亿元,其中:饮水安全0.78亿元,危房改造4.295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3.1197亿元,村庄建设0.1亿元,综合扶贫0.433亿元。

3. 基本公共服务工程

概算总投资0.0287亿元,其中:能力建设0.0287亿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0.0015亿元、劳动力转移就业0.0272亿元)

4. 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概算总投资0.6537亿元,其中:特色农林业0.6037亿元,特色农副产品加工0.05亿元。

5.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

概算总投资0.54亿元,其中:生态建设0.54亿元(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0.54亿元)。

“五个一批”项目,概算总投资1.0503亿元。

以上五大类工程概算总投资12.1606亿元。

(二)投资筹措

1.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概算总投资2.21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2.21亿元(中央资金0.07亿元,省级资金2.05亿元,省级以下0.09亿元)。

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

概算总投资8.7282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2.2522亿元(中央资金1.4375亿元,省级资金0.6997亿元,省级以下0.115亿元),农户自筹6.476亿元。

3. 基本公共服务工程

概算总投资0.0287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0.0287亿元(中央资金0.0287亿元)。

4. 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概算总投资0.6537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0.1129亿元(中央资金0.05亿元,省级资金0.0577亿元,省级以下0.0052亿元),业主投入0.29亿元,农户自筹0.2508亿元。

5.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

概算总投资0.54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0.54亿元(省级资金0.38亿元,省级以下0.16亿元)。

“五个一批”项目,概算总投资1.0503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0.2107亿元(中央资金0.0965亿元,省级资金0.1072亿元,省级以下0.007亿元),业主投入0.0054亿元,农户自筹0.8342亿元。

以上五大类工程概算总投资12.1606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5.1438亿元(中央资金1.5862亿元,省级资金3.1874亿元,省级以下0.3702亿元),业主投入0.29亿元,农户自筹6.7268亿元。

详见附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建设项目汇总表。

六、效益分析

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类工程进行规划,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扶贫效益显著,可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使受益贫困地区的人均产粮由现在的不足300公斤增加到35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现在不足2736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稳定解决温饱和脱贫,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实施,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消除贫困的决心,密切党和政府的血肉联系,同时消除各种民族纠纷和矛盾,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实施后,不仅使贫困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水源,同时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扶贫效益

根据12355扶贫思路,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大类工程。到2020年通海县3个贫困重点村、42个贫困自然村、208户贫困危房户,2566户易地搬迁扶贫户,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417154人的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深度贫困人群温饱稳定解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地区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七、环境影响

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把发展绿色经济放在突出地位,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八、政策措施

(一)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应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挂钩试点政策解决新增建设用地,不足部分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给予安排,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参照安置区人均耕地和户均宅基地标准统一规划,安排好搬迁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用地,宅基地尽量利用适建山地、坡地和未利用地,加强坝区耕地保护。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土地,属国有荒山荒地的,由安置区政府无偿划拨;属集体土地的,按实际可利用面积和相关政策规定,对集体土地所有者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费用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也可用国有土地置换并办理相关手续;对原有农户耕地进行调整的,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在原有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土地使用主要采取农户承包形式,承包期按安置区原有农户的现行政策执行,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手续。实施易地搬迁的农户在承包期内保留其原有耕地(包括宅基地复垦的耕地)、林地、草场承包经营权。

(二)产业政策

发展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农业、畜牧、林业、扶贫等部门重点扶持贫困户搞好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特色产业、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公司+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或间接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对产业化扶贫项目难于覆盖且较为分散的贫困户,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确保每户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脱贫增收。

(三)就业政策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易地扶贫搬迁的协调配合机制,促进搬迁群众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优先安排“雨露计划”,加大技能培训的力度,力争每户一名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优先安排搬迁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实施订单式培训,力争每个参加技能培训的劳动力都有就业岗位。

(四)金融政策。

充分发挥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切实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大金融扶贫投入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环境治理等扶贫开发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有小额信贷及贷免扶补资金项目的部门和金融部门,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优先满足符合信贷条件的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资金贷款,提高贫困群众贷款率,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微利或保本原则发放的长期贷款和中央财政贴息,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应保尽保原则,将“五个一批”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符合农低保相关政策的无劳动能力的743人贫困人口,由民政部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对纳入农低保的贫困人口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并做好脱贫即出、返贫即入的动态管理工作。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九、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通海县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按期完成,成立通海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扶贫办),由余正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落实。按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制定具体措施,从任务、指标、项目、政策等方面进行落实,并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项目管理

县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全力推进、狠抓落实”的合力攻坚机制。把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年度的考核指标。做到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责任优先落实。

(三)加强责任落实

本规划经市有关行业部门审核后,由通海县人民政府审批发布实施,报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备案。

(四)加强跟踪问效

建立《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实施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工作,全面分析总结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督查室,将《通海县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列为年度重点督查内容,随时进行跟踪问效。

(五)加强宣传动员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各种途径引导贫困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发扬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实现脱贫。国家和社会的扶持是“输血”式扶贫,而自力更生、不断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在注重“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功能的增强,形成“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扶贫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资金项目”扶持为主动参与“扶智扶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投入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贫”主要是受教育的程度低,“困”主要是没有一技之长。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教育引导农村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变被动为主动,脱贫致富才有出路。

通海县发展和改革局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通海县